2020-05-21
(關鍵字:焦慮症、焦慮性疾患、廣泛性焦慮症)
|
最近新冠肺炎(COVID-19,又稱武漢肺炎)疫情依舊在全球發燒,相關的資訊與討論持續充斥著媒體版面,也占據我們許多人的注意力,時時繃緊神經,提醒自己要勤洗手、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離等等,甚至有些人可能還會有些焦慮,擔心今天去過的地方是否可能讓自己感染?擔心自己是不是會突然被通知有接觸到感染者需要被隔離?擔心自己的不舒服是否可能是感染的症狀?適度的焦慮能讓我們保持一定的警覺,但若是太過度的時候,可能就會影響到生活,那也許是代表你已經生病了。
焦慮是我們面對壓力的一種正常反應,但焦慮症(Anxiety Disorder)則是一種疾病。當過度的憂慮與擔心,持續超過一定的時間、並且自己無法控制,甚至出現相關生理症狀,比如持續性的疲勞感、肌肉緊繃,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影響到社交、學校、職場或是其他重要場合的生活功能,這就稱為「焦慮性疾患」。
按照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第五版(DSM-V)的定義,焦慮性疾患有許多種分類,如:
根據國內的統計,身心科就診的病患當中,有三分之一都是焦慮性疾患,在總人口中則占了大約10%的人,其中女性患者數量大約是男性的2倍,這篇文章我們主要把重點放在最常見的廣泛性焦慮症。
廣泛性焦慮症的病患,有六成以上都會同時患有其他心理疾病,如社交恐懼症、特定對象恐懼症、恐慌症、憂鬱症,尤其同時患有憂鬱症的患者,通常病程會更長、對生活能力的影響幅度更大。另外,廣泛性焦慮症也常在有慢性疼痛或是慢性病的病患身上出現。
廣泛性焦慮症的特徵是慢性且持續的焦慮,此焦慮是多方面(例如:經濟、家庭、健康、未來等)、過度、難以控制,且會伴隨其他非特異性的生理或心理症狀。基本上,過度焦慮是這個疾病的核心特徵,在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第五版(DSM-V)中,關於廣泛性焦慮症的診斷標準是:
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都有其效果,較嚴重時也可合併使用,而無論是使用哪一種療法,最重要的是周遭家人、朋友的理解與支持,試著以同理心去傾聽病患的煩惱,而不是簡單一句「你就是想太多了,放輕鬆一點就好啦!」就是因為他們做不到,才會需要旁人的協助;就是因為他們做不到,我們才會稱呼這樣的情況是一個疾病。就像是我們不會責怪剛中風的病人為何不馬上自己站起來一樣,因為他們失去了這樣的能力,需要治療、關懷、練習,才能逐漸恢復。
(關鍵字:焦慮症、焦慮性疾患、廣泛性焦慮症)
您可能也喜歡的文章:
➤ 要健康就從飲食做起 /文:陳韋螢醫師 | |
➤登革熱有疫苗可以接種嗎?/文:沈孟娟醫師 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