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08-23
炎炎夏日小心熱傷害/文:陳韋螢醫師
分享:
(關鍵字:熱傷害、高溫、中暑)
炎熱的夏季到了,不管是外出工作上學或是假日上山下海,高溫總是伴隨著我們,當氣溫高於攝氏35度C時就被定義為「高溫」,此時人體的熱能與汗液不易發散出去,人體長時間處於這種環境下就容易發生「熱傷害」,以下為大家介紹熱傷害的症狀、處理及預防方法。
◆ 熱傷害分類與成因
由輕到重分為四項:
- 熱痙攣: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長時間運動或勞動,體內的體液流失後導致電解質不平衡,進而使得身體肌肉產生暫時性的不自主的收縮動作,持續時間大多數分鐘,常見位置在小腿、手臂、腹部和背部的肌肉。
- 熱暈眩:長時間待在高溫環境,身體表面的皮膚血管擴張後,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,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而發生暫時性暈厥。但此類病患的體溫大多在正常範圍內。
- 熱衰竭: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長時間運動或勞動,身體產生較明顯脫水現象後,患者出現頭暈、噁心、頭痛、臉色蒼白、皮膚出汗、濕冷、脈搏加快、姿勢性低血壓等症狀,其中心體溫稍微會上升但意識仍是清醒的,此時若不盡快處理之後可能演變成熱中暑。
- 熱中暑:當熱衰竭產生後若沒有及時處理,之後會發生熱中暑,此為熱傷害最嚴重的一種,患者的中心體溫會明顯上升(>40度),同時伴隨意識不清,之後更可能引發休克、橫紋肌溶解、心臟衰竭、心跳停止、多重器官衰竭,甚至死亡,熱中暑的致死率可高達3成至8成。熱中暑還分為兩種,分別為傳統型中暑及勞動型中暑,傳統型中暑指的是病患對熱排除的能力不佳,大多為老人、幼兒或慢性病患者;勞動型中暑多為需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。所以不一定要有劇烈活動才會導致中暑,高溫的環境對於一些身體虛弱的人來說,即便沒有特殊活動,只要處在環境中太久也可能發生中暑。
◆ 發現熱傷害該如何處理
- 將病患移置有遮蔽處及通風良好的地方。
- 解開身上衣物,使用濕毛巾或冷水濕敷降溫。
-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。
- 持續觀察病患的意識、心跳及呼吸狀況。
- 若症狀沒有改善或懷疑有熱中暑則需盡速送醫 。
◆ 預防勝於治療
- 保持涼爽:外出活動的衣著盡量為寬鬆、通風良好、淺色系服裝;室內可加裝遮光窗簾、待在有遮蔽且通風良好或是有空調的地方。避免在日正當中(上午10點至下午2點)時進行戶外活動。
- 補充水分:室內室外活動均需補充適當水分、多攝取蔬菜水果,盡量減少酒精及含糖飲料的攝取。
- 提高警覺:注意天氣預報,了解高溫情況。雇主若有聘雇戶外工作者則需安排熱傷害預防之課程以避免發生。戶外工作或運動員彼此注意大家的狀況,活動一段時間後必須適當休息及補充水分。
(關鍵字:熱傷害、高溫、中暑)
您可能也喜歡的文章:
➤ 隱翅蟲皮膚炎/文:許錦銓醫師
➤ 夏日飲食要注意,小心高熱量吃下肚/文:陳韋螢醫師
➤ 想減肥?先學會怎麼「喝水」/文:陳韋螢醫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