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05-02
(關鍵字:發燒、退燒藥、打點滴 )
|
發燒是一個疾病常見的症狀,嬰幼兒更常見,尤其在最近COVID-19流行期間,更讓人聞「燒」色變,發燒到底是怎麼回事?那些原因會發燒?什麼樣的發燒要更小心?發燒了到底要怎麼辦?
發燒是臨床十分常見的主訴,且因台灣就醫之便利性,許多民眾會因為發燒就醫,或常因為剛吃了某醫師開的退燒藥,隔了幾個小時又再燒起來,便又換到另一家診所就醫...發燒本身並不是病,只是疾病引起的一種症狀,而且,它是一種免疫系統的反應,生病的時候發燒,是一種生理的保護性反應。以下,我們來談談一般民眾常見的疑惑。
突然發燒的時候,可能會伴隨頭痛、肌肉酸痛、寒顫等身體不適的症狀,這是因為有病毒或細菌等病原入侵人體,身體的免疫反應所引起的生理現象。所以,只要不是特別高燒到41℃以上,發燒並不會直接傷害到腦組織;但若是發燒同時合併有劇烈頭痛、意識不清、混亂、嗜睡、頸部僵硬、畏光、嘔吐等症狀,就要小心可能是病菌直接入侵到腦部,這是急症,必須立刻就醫,否則真的有可能"把腦子燒壞"了!
一般人,尤其是年長者,常會以為發燒就是感冒引起的,會自行先到藥局購買退燒藥吃。的確,引起孩童發燒最常見的原因,九成以上都是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或腸胃炎等;但年長者發燒卻並非如此,尤其年長者可能有糖尿病、心肺疾病、慢性肝腎疾患、惡性腫瘤等潛在疾病,引起發燒的原因就會比較多樣化,實在不宜只單純把感冒當作發燒的病因。建議年長者若發燒超過兩天,應該儘快就醫,由專業醫師做詳細的問診、理學檢查及必要時相關檢驗來評估引起發燒的真正原因,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只是感冒,一味地服用退燒藥或成藥,這樣不僅只能治標不能治本,還可能會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。
發燒只是身體生病了的一種表徵,而引起發燒的原因最常見的就是感染症。病毒感染都有一定的病程,大部份病毒感染都沒有特效藥,吃退燒藥只是緩解發燒所帶來的不適感,藥效幾個小時過了之後,只要病程還沒走完,就有可能再發燒,這在疾病的初期特別明顯,並不是因為退燒藥的效果不好。而若是發燒合併有其他症狀,如濃(膿)痰、濃(膿)鼻涕、耳朵痛、紅疹、呼吸喘、意識不清、劇烈頭痛、腹瀉不止、血便、腹痛等,或反覆發燒數天不退,都應該要持續就醫,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或併發症。找出引起發燒的真正原因,才能對症下藥,千萬不要過度依賴退燒藥!
反覆發燒與退燒的過程中,病人會流很多汗來散熱,所以身體相對容易缺乏水分。此時,只要適度地多喝水,補充流失的水分即可;除非患者完全無法進食喝水,可能會有脫水的風險,必須接受靜脈輸液治療,否則打點滴充其量只是補充水分而已,對於感染或發炎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或治療的效果,反而可能增加醫療資源的浪費。
(關鍵字:發燒、退燒藥、打點滴 )
您可能也喜歡的文章:
➤體重維持靠什麼?/文:林黑潮醫師 | |
➤減重的勇氣/文:夏明輝醫師 | |
➤AZ疫苗簡介/文:黃瀚霆醫師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