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05-07
便秘漫談/文:黃瀚霆醫師
分享:
(關鍵字:便秘、纖維、腸胃、消化、腸道 )
便祕的成因可以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
「呷飽沒?」這是個屬於老一輩台灣社會獨特的打招呼方式,因為三餐溫飽在過去並非容易的事,但隨著時代演進與經濟發展,「吃喝拉撒睡」這五大基本需求當中,前兩項已逐漸不再那麼難以滿足,同時現代人常外食,蔬果攝取量容易不足,又因工作時間長、運動量偏低,第三項「拉」(拉屎)反而開始慢慢成為許多人的困擾,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「大腸瘜肉問題與生活聚落調查」指出,48%的台灣上班族都有便秘困擾,其中以「醫療保健」、「行政管理」、「行銷企劃」這三種職業的比例最高,細究三職業皆有工時長、壓力大、需久站或久坐等特性,使得排便時間零碎,因而生活大「不便」,終日「結屎面」。
原發性便秘(又分為三大類)
- 正常通過型:又稱功能性便秘(functional constipation),是原發性便秘中最常見的,患者的結腸活動狀況和排便頻率都是正常的,但患者還是會感覺有硬便或排便困難。
- 緩慢通過型:常見於年輕女性,可能從青春期就開始有排便頻率低(每週一次或更少)、腹脹或腹痛等不舒服;症狀輕微者,僅靠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即可改善病情,嚴重者可能甚至併用藥物也沒有反應。主要原因是結腸肌的神經元較少,使腸道運動功能不佳。
- 排出障礙型:常見於老年族群,排便障礙主要是因為不能夠協調腹部、直腸、骨盆底肌肉而導致無法有效地排空直腸。患者常感到解便解不乾淨、肛門口被塞住的感覺或需自行挖出糞便。
次發性便秘:由於其他疾病而導致的便秘,常見原因如
- 內分泌及代謝異常疾病:糖尿病、甲狀腺疾病、電解質異常...等
- 肌肉系統病變
- 神經系統疾病:腦血管疾病、巴金森氏症、脊髓損傷、腫瘤...等
- 飲食生活習慣:水分及纖維攝取不足、缺乏運動、忽略排便反射...等
- 精神疾病:失智症、憂鬱症、焦慮症...等
- 結構異常:發炎性腸道疾病、結腸腫瘤、肛裂、肛門狹窄、肛門瘻管、痔瘡、腫瘤、直腸脫垂...等
- 其他:大腸激躁症後群、懷孕、經前症候群...等
- 藥物因素:制酸劑、抗膽鹼藥物、抗組織胺、部分安眠藥(抗痙攣)、抗憂鬱劑、部分血壓藥(鈣離子阻斷劑、利尿劑)、部分止痛藥、鐵劑、鈣
如果發現自己有便秘的問題,可以先自己嘗試非藥物的治療,這其實比藥物治療更重要,比如
- 增加纖維質的攝取,增加糞便的體積、軟化糞便及增加腸蠕動次數,多攝取糙米、全穀類麵包、新鮮未加工的蔬菜水果,而富含高纖維素的蔬果有:燕麥、李子乾、杏子、豆類、芹菜、甘藍菜、南瓜、桃子、蘋果、柳丁、香蕉等;市售燕麥片製品也是合適的選擇之一,1公克的纖維(約一塊餅乾重量)可增加20倍的糞便量,可讓糞便比較濕潤柔軟且量多,易於排出,可預防或紓解便秘(發生腹脹、腸胃脹氣時,攝取量需限制;腸阻塞及巨結腸症者,避免攝取高纖維食物)。
- 每天攝取1500~2000cc以上的水分(在不限水的情形下),可增加腸道的蠕動,且纖維結合水分,增加糞便體積、軟化糞便及減少腸道排便時間。
- 適度的運動,減少臥床時間;尤其對長期臥床的老人而言,儘可能將其移至扶椅上,以增加活動量,減少便秘。
- 排便訓練,利用進食後胃結腸反射作用,養成盡量在早餐後15~30分鐘內排便的習慣。
- 調整排便姿勢,如廁抬高雙腳置於小板凳上、同時身體微向前傾。
- 腹部按摩,依結腸解剖位置,以手指順時鐘方向給予腹部按摩,每星期5次,每次15~20分鐘,可增加腸胃蠕動次數,促進排便(有腹部阻塞、腹部腫瘤、腹部外科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等,不適合進行腹部按摩)。
- 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,儘可能使排便場所保持舒適及隱密性。
- 不要忽略要排便的感覺,在繁忙的上班時刻,大部分人會選擇忍受排便的感覺,久而久之會導致糞便容易滯留腸道,引發便秘症狀。所以有便意的時候就該去,儘量不要憋著喔!
- 減少擅自使用軟便劑
- 控制可能引起便秘的系統性疾病,如:糖尿病、甲狀腺疾病、憂鬱症等。
另外,假如合併出現以下症狀,要特別小心
- 非刻意的體重減輕
- 無法解釋的直腸出血
- 持續進展的腹部疼痛
- 發燒
- 結腸癌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家族病史
- 貧血
- 糞便潛血檢查陽性
- 新發生無明顯原因的便秘
這些都很可能代表有其他更嚴重的問題需要優先處理,如果有同時出現上述這些情形,或是已經嘗試非藥物治療依舊沒有改善,請務必記得就醫尋求幫助,千萬別只是自行購買軟便劑或健康食品就覺得沒問題,可能會因此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喔!
(關鍵字:便秘、纖維、腸胃、消化、腸道 )
您可能也喜歡的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