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05-07
|
先給各位一個結論,小時候肥胖,將來長大後持續肥胖的比例是相當高的,因此千萬不要再把「能吃就是福」這句話掛在嘴邊了!
根據研究顯示,學齡前肥胖的小孩有30%長大後仍然肥胖,而國小時期肥胖的學童有50%會變成肥胖的成人,如果青少年時期仍然肥胖,這個比例會上升到80%。
肥胖可能直接或間接增加成年後慢性病的罹病率和死亡率,調查顯示,其成年後的死亡率是一般人的1.8倍,尤其是男性。除此之外,最深遠的影響應是社會心理層面,肥胖兒童通常容易遭受社交歧視及較差的人際關係,被冠上懶惰、骯髒、反應遲鈍、笨拙、行動遲緩等名詞,更易造成自卑等負面情緒,而且這些影響會持續到成年,因此身為家長決不可大意。
台灣兒童肥胖問題愈來愈嚴重,甚至居亞洲之冠!根據衛福部公布2010-2011年的調查資料,台灣青少年每三到四人就有一位屬於過重或肥胖,其中又以男生體重增加的現象較為明顯。
至於兒童及青少年的過重(overweight)及肥胖(obesity)定義,則必須考慮年齡、性別與體適能等,與同年齡比對,若BMI值介於第5至第84百分位者,為「適重」;BMI值大於85百分位者,屬於「過重」;而BMI值超過95百分位者,則屬「肥胖」。
兒童肥胖和成年人肥胖一樣,大多數屬於「單純性」肥胖,也就是長時期攝取過多高熱量食物(如含糖飲料、洋芋片、薯條、蛋糕等點心)及過多靜態活動(如長時間看電視、上網、玩遊戲等)所致,並且會發現單純性肥胖兒童的身材常較同年齡之同儕早熟,長得也較為高壯。家長應特別注意的是,若發現肥胖但身高生長遲緩者,則可能是「繼發性」肥胖的兒童,如甲狀腺低下、庫欣氏症、生長激素缺乏症或是最為人所知的小胖威利症候群等,雖然佔所有肥胖的比率僅不到1%,但是治療的原則與單純性肥胖完全不同。
由於成人肥胖的治療成效總是不理想,因此孩童階段的預防與早期介入則更顯得重要!正如之前所述,兒童肥胖的形成與環境因素相關,因此家長的角色相當重要,也就是「身教重於言教」,透過家庭教育來建立終身的健康飲食與運動習慣才是根本解決之道。肥胖兒童其體能比一般同齡者差,因此應依個人體能狀況、興趣,且採循序漸進的方式,先選擇以使用大肌肉群為主的運動,如快走、慢跑、騎腳踏車等重複性較高的活動。體重方面,一開始以控制體重不再增加為主,藉由身高的正常成長來改善BMI值。
若經過三到六個月的追蹤,體位仍沒有明顯改善時,則可開始設定減重目標,不過體重下降不宜太快,一般建議2至11歲的小孩每個月不超過0.5公斤,較大的青少年亦不宜每週下降超過1公斤。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按讚及分享給朋友哦!
您可能也喜歡的文章:
➤正面看待「飢餓感」/文:林黑潮醫師 | |
➤什麼樣的減肥方法,才是不復胖的減肥?/文:林黑潮醫師 | |
➤水腫與減肥有關係嗎?/文:洪啟偉醫師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