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04-11
|
近幾年,網路或是醫界都常常看到一個新穎的醫學名詞,叫做「糖胖症」,這並不是一個新興的疾病,它其實就是將「糖尿病」和「肥胖症」兩個名詞結合在一起。
為什麼最近要開始強調這個疾病呢,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,超過80%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都合併有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情形,可見肥胖和糖尿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台灣位居亞洲肥胖人口之冠,18歲以上的成年人當中,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率各佔了50%和35%之多。
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指出,全台糖尿病人數高達180萬人,相當於每12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,雖然糖尿病最常於50~60歲確診,但因近年飲食及運動習慣的改變,20~40歲青壯年肥胖人口遽增,發病年齡也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。
糖胖症的產生是因為肥胖所引起的『胰島素抗阻上升』及胰島素細胞因油脂浸潤造成『胰島素分泌能力下降』,因而加重了糖尿病的發生機會。
國人十大死因中,惡性腫瘤、心臟疾病、腦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壓性疾病以及腎病變等六項,都和肥胖有高度相關性;
如果糖尿病合併肥胖,死亡率甚至還會增加到7倍之多。反之,根據幾個國外大型研究皆顯示,積極的體重控制可以有效改善血糖、血壓、血脂及腎功能異常,甚至體重減輕至少10%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由此可知,要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,就要從避免肥胖開始。不僅如此,體重控制也可以減少糖尿病藥物的使用。
理論上每天只要減少500大卡熱量的攝取,每週就可以減輕約0.5公斤的體重,不過糖胖症的病患要比單純肥胖的病患更不容易減輕體重,因此除了熱量限制之外,也建議加入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,因為規律的體能活動可以改善胰島素的敏感度,並促進血糖的控制。由於極低熱量飲食或生酮飲食在糖胖症的風險較高,並不建議自行採取,可與相關醫療人員討論並在密切監測下執行。
相信大家都知道,減重最難之處在於持之以恆,而要維持理想體重靠的其實不是過度飲食限制,反而是如何建立一個全新且健康的飲食習慣,因為只要原有的飲食習慣不改變,即使短時間減重成功,一段時間後仍會打回原形。因此透過穩定確實的減量健康飲食,且持續三到六個月的時間,當新的飲食習慣建立起來後,相信就可以減少復胖的機會。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按讚及分享給朋友哦!
您可能也喜歡的文章:
➤體重異常減少,小心身體出了問題/文:王世杰醫師 | |
➤何謂肥胖?對健康有甚麼影響呢?/文:陳韋螢醫師 | |